城市的質量用行走來丈量
Q:能否聊聊您的設計成長經歷,比如是什么樣的機緣巧合讓您踏入建筑設計這個領域的?
A:我從來不認同“專業化職業”一說,亦深知很大程度上我只是碰巧成為了一名建筑師。雖說如此,但建筑對于我而言不僅是一門生計,更是一種生活。某種程度上,建筑是我人生的驅動力。這或許是因為建筑擁有令人著迷的魔力:不僅可體驗創造的快樂,亦可以改善我們身處的世界。
Q:在您看來,“設計”是什么?什么樣的設計最容易打動您,為什么?
A:坦白說,很遺憾,我的年齡已經令我不能輕易受觸動。然而在非洲旅游時,我曾見過一些不知名的天才設計,讓我感動不已。這些設計都是用回收的物品制作而成,而這些物品在我們身處的富裕第一世界國家(也通常是不負責任的社會)眼中,都屬于應丟棄的廢品。
Q:您的一些作品,比如“跳蚤市場”會盡力保留傳統文化。那么您認為建筑的設計、生態、經濟和規劃之間會有矛盾嗎?您是如何平衡的?
A:我不是很確定,因為這些領域之間有太多矛盾了,甚至每個領域本身,都源源不斷涌現矛盾。我知道建筑和生態看似極度不相容。然而我不認同將地球看作脆弱的船只,讓人類得以環游宇宙之中,這種說法讓人心生愧疚。其實真相是,對于人類的繁盛而言,地球的環境太惡劣了。不過,我們所做的掙扎應更為聰明才對。
Q:您的作品設計風格豐富多樣,設計靈感通常來源于哪里?有什么辦法讓自己旺盛的創作力持續下去?
A:創造力的產生神秘莫測,但總是基于豐富知識、高度敏感和辛勤工作的有機結合。我們的團隊積極向上,密切留意身邊的一切。對身邊的文化與環境保持高度敏感,是建筑創意誕生的關鍵所在。
Q:您在中國有項目嗎?是否打算開拓中國市場?
A:目前,我們在中國沒有開展項目,不過相信我們很快就有這樣的機會。最近我們被邀請參加一個重要的比賽。我們肯定非常樂意在中國工作。中國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未來,而我非常希望有機會參與其中。
Q:對于中國現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筑同質化問題,您能否提出一些建議?
A:我覺得原因大概是因為需求。其實所有的建筑和設計都是為了發現新事物,所以同質化的問題大多是源自于外部條件,例如需求。開發商不想冒險,他們希望工程會有更多的回報,所以會造出類似的建筑來。冒險的成本太高,就會缺乏嘗試新風格的動機,就不會有很多新型建筑的研究。建筑,城市,小至一條街道,一個瞬間,都不會完全相同,也不應該完全相同。
Q:香港經常缺乏公共空間,我們沒有足夠的空間交流互動。但是西班牙不同,人們會有很多公共的空間。您覺得這個與城市規劃有關嗎?
A:公共空間是非常重要的,它讓身處的每個人都產生對城市的歸屬感。讓城市變得更為安全的方法就是將它變成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。香港是個密集的地方,所以我們要先定義公共空間是什么,私人空間是什么。我覺得香港在連接公共和私人空間上還是很成功的。雖然香港寸土寸金,可是公共空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。一個城市的質量可以用行走來丈量。允許人們用步行于其中的城市就是高質量的城市,這點毫無例外。可能有錢人會選擇私家車,甚至直升飛機這種出行方式,但是它們是一個封閉隔絕的空間。而步行,讓人們得以交流、互動和分享,正是這些讓人們為自己身處這個城市感到自豪。
Q:你們的工作室善于運用自然的元素設計。現在有一些新型建筑標示“零排放”,您是如何看待的呢?
A: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負責任。現在在使用燃料方面,人們往往很不理智。其實我不是浪漫派的人,地球不是天堂,其實是對于人類來說特別艱難的生存環境。但是可以明確的是,我們現在濫用自然資源,對環境和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影響。以我們現在的條件,是可以通過研究用更好的方式做得更好,對環境負責任。可是很多事情設計師個人決定的,還在于市場、消費者、開發商等等。這不僅是設計師的責任,更是每個人的責任。
Q:您認為未來建筑的趨勢如何呢?
A:我認為我們應該利用好現有的建筑資源,而不是重建一切。我們要衡量一項建筑計劃是否必要,也應該思考如何改善我們現存的建筑。建筑其實就是為了讓人過上更好的生活,而其中一個衡量標準就是公共空間。這對我來說是基本而必要的元素。分辨好壞的能力是很重要的,所有人都應該這樣去做,因為建筑與每個人的快樂息息相關。但是每個人感受不同,因此需要衡量如何讓建筑達到人們快樂感的最大值。我們作為設計師也這樣的義務去衡量各元素,做好每一個決定。這不容易,可這是我們責任所在。